新年伊始,從環球股市、匯市到大宗商品震蕩一浪接一浪。國際市場風云變幻,不但已嚴重沖擊了不少國家尤其是亞洲國家的經濟,也為我國的“一帶一路”建設提出了一個新命題:若未來國際經濟、金融市場的波動加劇,會否影響我國的國際產能合作與“一帶一路”建設進程?
對此,除了研究與“一帶一路”相關的國際關系、國際政治、軍事安全、國別研究和投資風險等領域之外,我認為,未來可能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,以適應最新的國際趨勢,保障“一帶一路”的順利實施。
其一,應加強對國際經濟未來趨勢的研究。
在“一帶一路”建設中我國若要加強國際產能合作,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到底只有我國產能過剩,還是眾多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也產能過剩?若國際市場尤其是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經濟尚未復興或復蘇,導致對外需求減少,必將影響我國希望通過國際產能合作,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和價值鏈重構的計劃。因此,正確研判國際經濟未來趨勢是其中的關鍵之一。
在這個時期內,發達國家通縮問題漸漸緩解,新興國家通縮問題仍陷困境,由于新興國家對全球經濟的增長貢獻已強于發達國家,這會導致全球的經濟增長水平較低,各國對外需求也較難有普遍上漲的動力。
那么,環球的經濟究竟何時才能開始真正復蘇,國際市場的需求何時才能開始上漲,什么時候、什么領域才是推動我國與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的最好時機和選擇?這就需要我國加強國際經濟未來趨勢的研究,找出一個可供選擇,能夠互利互惠的方案和時間點。
此外,隨我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,未來幾年GDP6.5%至7%的增速可能會成為新常態,如何用國際社會易以理解的方式,及拿出有理有據,深具說服力的解釋,來令國際社會適應這一新常態,全面掌握我國經濟變化,對我國的發展仍保持信心,以及如何令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相信我國經濟增速雖放緩,但仍有實力、仍有能力推動“一帶一路”的建設,能夠促進沿線各國的經濟發展,如何做好經濟領域的對外傳播,打好國際信心站,以釋開各國的疑惑,這也是未來我國在推進“一帶一路”過程中也要面臨的課題。
其二,應加強對國際金融趨勢的研究。
雖然不少發達國家逃離環球金融危機的泥坑,經濟開始復蘇,但諸如美國、英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復蘇,很大程度上是靠量化寬松(QE)政策來實現的。這種大印鈔票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下,經濟的增長勢頭不少只是“虛火”,而且資產泡沫容易越脹越大,一旦泡沫破滅則可能導致爆發金融危機。
如果環球或者區域內未來又爆發金融危機,那將對我國的經濟帶來什么影響,以及對我國企業在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貸款投資的項目帶來何種沖擊?針對可能爆發的環球金融危機,我國在“一帶一路”建設中有無應對預案,以將損失減至最低?這也是非常值得重視、值得研究的領域。
即便是有“超人”之稱的華人大企業家李嘉誠,也曾因匯率問題遭受不少損失。過去幾年李嘉誠主要投資歐洲國家、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地的資產,投資額超過3200億港元。由于正值美元低息年代,李嘉誠對外投資的融資資金也多是美元,而投資的則是歐元、英鎊和澳大利亞元等非美元貨幣資產,但是近兩年來,歐元、英鎊和澳大利亞元對美元的匯率貶值都接近或超過10%,賺到的錢無論換算美元或是兌換港元,都令李嘉誠損失不少。
其三,應加強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尤其是原油價格未來走勢的研究。
除了國際貨幣的匯率之外,“超人”李嘉誠的海外投資另一坎坷之處,就是國際原油價格大跌,導致他所投資的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市值曾一度蒸發超過30%。
受國際油價下跌沖擊的還有前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國泰航空,國際油價在過去兩年不斷下跌,國泰航空公司由于錯誤判斷燃油價格的跌幅,導致去年全年在燃油對沖的虧損擴大至逾70億港元。隨著國際油價繼續下探,加上國泰航空的燃油對沖合約有效期至2019年,未來幾年其損失有可能會繼續擴大。
。
綜上所述,在國際經濟、國際金融市場出現各種新變化之下,對涉及“一帶一路”的相關研究,細的要研究得更細致,更具有可操作性,如此才能接地氣;大的要研究得更加宏觀,更加具有國際視野,較為準確捕捉到國際趨勢,才能有助于我國政府的相關決策及減少企業“走出去”的損失,讓“一帶一路”建設前進的步伐更加穩健。